《集美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全球首艘大型智能船里的集大技术

摘要:全球首艘大型智能船里的集大技术——访我校船舶智能避碰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李丽娜教授 “明远” 号   前不久,全球首艘 40 万吨智能超大型矿砂船(VLOC)“明远”号在上海正式交付使用,标志着中国智能船舶迈入新时代。这艘“聪明”的船首推辅助避碰决策功能。这项技术的核心算法由我校航海学院李丽娜教授团队历经20多年潜心研发,通过与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研究成果用于“明远”号,是我校科研成果应用生产实践的又一重要贡献。 在商船应用该系统的划时代意义 在目前已发生的船舶事故中,有80%-90%的碰撞事故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这与船员逐渐低龄化、有经验的船员人数越来越少有很大关系,靠机器代替人的判断和决策是国际航运界共同的呼声。   近年来,国际海事组织(IMO)大力推动实施“E-航海”战略,韩国、日本、欧洲企业纷纷提出智能船舶概念。智能船舶研究已经成为全球造船业的“必争之地”。2017年1月,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组织并作为牵头单位,启动国家工信部“智能船舶1.0研发专项”的工作。   作为工信部首艘示范船,“明远”号是我国当前智能化技术水平最高的大型远洋商船,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智能船舶。基于李丽娜教授团队的船舶拟人智能避碰决策算法研发的辅助避碰决策系统是这艘超大型船舶核心控制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使巨轮首次具备了开阔水域辅助避碰决策功能。它能在预判船舶可能碰撞的关键时刻为船员提供避碰建议,避免船员误操作、漏操作等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的问题,为下一步实现船舶自主避碰奠定基础。 集大团队,走在了时代前沿 当船舶避碰辅助系统在国内航运界还未成为热点时,航海学院的李丽娜教授就开始了对船舶智能避碰决策技术的研究。她的研究,是出于对专业领域的执着,更是出于民族情怀。李教授深切地说,能为我国导航设备智能化技术取得源头创新作出一点贡献是莫大的欣慰。   避碰技术很多人研究,却很少有人能持之以恒。李丽娜教授这一研究就是20年,多次成功申请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李丽娜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始终围绕着船舶自动避碰技术。她与团队在 《船用智能避碰导航仪的机理及其仿真研究》 《船舶自动避碰的应用基础研究》《受限水域船舶避碰智能自动化方法的研究》 《船舶智能操控仿真平台的研发》 《船用智能避碰导航仪的关键技术及其仿真研究》 及 《船舶智能避碰决策支持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研究取得的成果,为此次智能船在开阔水域避碰辅助决策系统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李丽娜教授团队的研发成果,承担国家工信部智能船舶1.0专项中“船舶自动驾驶辅助决策系统研究”的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邀请李丽娜教授及其团队参与项目核心技术的开发,使集大团队积累了更多研发的经验,为下一个目标做好技术储备。 期待共同实现船舶的深度智能 “科技进步之快,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最令我欣慰的,是这项技术能在我退休之前得到了运用。”李丽娜教授说。此次开阔水域避碰辅助系统的运用更像是一次“试水”,让研究成果投入实际运用,“这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检验数据交互、软件连续运行以及决策方案提供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以便不断的改进,提高核心算法的准确度,使其更符合应用系统软件接口的要求。”   这一阶段,李丽娜教授的团队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复杂水域船舶拟人智能避碰避险关键技术研究》,开始着手于复杂水域船舶避碰系统的研究,更复杂的水域状况、大量的数据交互更新、更丰富的处理技术和经验,这对核心算法提出了许多挑战。在李丽娜教授的团队里,有陈国权、索永峰、孙洪波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骨干教师,还有李国定、李福生、马峰等一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优秀船长以及在读研究生,结构合理,成果密切结合生产实践,“我们对复杂水域船舶避碰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充满了信心,我们的目标,是与国内同行专家学者一起努力实现船舶的深度智能,实现船舶的自主驾驶功能,使国产化的智能避碰核心技术走在国际前沿。”近日,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的国家工信部“船舶航行智能感知系统研制”项目启动,李丽娜教授及其团队受邀参与其中,他们期待能在该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诚毅学院: 书写转型发展的 “奋力之笔”

摘要:诚毅学院: 书写转型发展的 “奋力之笔”   岁末之际,诚毅学院集中表彰了一批在教学一线、教学竞赛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的优秀教师。这是两年来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次很好的经验总结。表彰层面广、获奖人数多,堪称历届之最。   此次,集中表彰的老师包含第三届院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9人,2018年“南胜奖教金”获得者10人,第七和第八届教学竞赛获奖教师各10人,以及省级以上教学竞赛获奖教师6人,还有两年来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体育竞赛的优秀指导老师100多人。 把握机遇、转型提升,改革用成绩说话 近年来,学院抓住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从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发展,不断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搭建教学科研新平台,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成绩,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进展。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产教融合势态良好,国际化办学也取得新成果,办学声誉稳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在2013-2017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位列全国独立学院第3名;在 《中国科教评价网2018-2019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 居第11位;在 《武书连2017、2018年独立学院排行榜》 居第13位。这是学院全体教师和学生撸起袖子,用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集体奋斗取得的成绩单。   两年来,学院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专业群建设,初步形成与市场和产业对接的专业结构。新增物联网工程、大数据、数字媒体技术 3 个专业;“互联网+”专业群获评“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2个建设案例入选“福建本科高校应用型建设案例”,3个专业顺利完成专业评估。学院深化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应用型水平,显著提升学生对口就业率、签约率和就业满意度。学院与中软国际合作的“3+1”深度联合培养模式和成熟的“5R”实训体系;与华为公司合作的“ICT学院”是华为在福建省授权的第一个ICT学院。学院5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获邀参加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经验交流会。   学院深入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获评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11项、省级本科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7项、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人……此外,还实现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零的突破。以“训”促学,以“赛”促创,在激发教师积极性的同时,学院引导学生潜心学习,学科竞赛硕果累累,共1106人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其中,国际级奖项12项,国家级奖项51项、省级奖项237项。 立师德、抓教学,实现教育大融合 新时代下如何提高本科教学工作质量,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都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诚毅学院将如何践行“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写好“奋进之笔”?“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学院努力构建“大思政”的教育教学格局,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切实将立德树人渗透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服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完善“大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教学改革作为重要抓手,实现专业融合、校企融合、课程融合“三个融合”新体系;创新“大协同”的教学科研发展模式,通过科研工作,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有新转变,以创新和实践精神带动感染激励学生。“一堂好课是带给学生最美好的礼物。”学院开展思想大讨论,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以 《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对标建设为抓手,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适时启动“合同课程”内部评估,“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推动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智慧教学支撑体系,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积极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健全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保障长效机制,力创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诚毅特色,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不断提高。 发扬创新精神 争当改革先锋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诚毅学院建院15年。学院是在21新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诞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15年来,学院始终牢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的办学初心,坚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特色明显,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今后两年将是诚毅学院的重要发展阶段,2020年既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和 《建设目标责任书》 收官之年,也是实现应用型整体转型和申请转设验收的重要之年。全院教工将围绕教学工作“圆点”,把握新时代的新机遇,同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奋力书写具有诚毅办学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篇章。“新时代要用新思想教书育人。”今后一段时间,学院将继续开展办学目标、办学方向、立德树人的大学习大讨论,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思想;发扬改革开放精神,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努力做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锋,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做出应有贡献;积极行动、认真履职、群策群力,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项工作,共创诚毅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集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215次访问,全刊已有4063840次访问